從綠能專家到鳥類攝影師:王人謙的自然探索之旅

在科技與自然的交界處,有一位獨特的探索者,他的故事充滿了轉折與奇蹟——他就是工研院前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,王人謙。

王人謙曾在科技前沿深耕數十年,致力於推動綠色能源的創新,在步入退休生活之後,他選擇了另一個獨特的領域:鳥類攝影,展現了他對鳥類的深厚興趣,以及對自然生態的無比熱愛。「我成長的地方早年非常偏僻,那裡的自然景象對我影響很深。」他回憶起當時外雙溪的田園風光,天空中翱翔的大冠鷲、林間的白頭翁和綠繡眼,都是他孩提時代回憶的一部分。經歷數十年辛勞的工作生活,王人謙退休後決定回到大自然,用攝影器材捕捉鳥類的各種活動,專注於紀錄其外觀和獨特行為。多年來,他拍攝了七、八百種不同的國內外鳥類,一連串的探索讓他驚喜地發現,原來鳥類身上的細節充滿了極致美感,不禁讚嘆造物者的巧妙和自然界的力量。

「我特別喜歡觀察羽色鮮豔、行為特殊的鳥類。」王人謙分享,羽色鮮豔的鳥類通常生活在雨林等環境較暗的地方,多彩的羽毛能幫助牠們吸引配偶,例如印尼的天堂鳥就是這樣的鳥類。他也欣慰地指出,台灣的山鳥保育情況相對較好,加上近年台灣人對於動物的保護意識提高,已經懂得在不打擾的前提之下遠距觀察,讓鳥類能夠更自在地生活。

在這一段拍攝之旅中,王人謙也注意到外來物種對本土生態系統造成的威脅。他指出,「八哥」屬於東南亞的外來物種,經常因為被飼主就地放生而在新環境繁衍過度,和本土鳥競爭食物和棲息地,甚至吃掉其他鳥類的幼鳥,導致本土鳥類數量下降;南寮的「黑頭織布鳥」也屬於外來強勢物種,牠們善於用草築巢,對台灣本土鳥類的生存也造成了壓力。另外,「埃及聖䴉」這種大型鳥類也曾經對於台灣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,讓政府決定透過獵殺來控制數量。「有時候,這樣的做法是必要之惡。」

話題轉回鳥類攝影,王人謙非常喜歡透過這項休閒活動來排解生活壓力。「清大的相思湖中有一群小鸊鷉,在平靜的水面上營造安詳的意境。」因此,他十分鼓勵同仁在工作之餘多多探索,找到專屬於自己的放鬆方式,在休息之後更有動力回到工作崗位。

對於對鳥類攝影有興趣的朋友,王人謙的建議是「耐心」和「尊重」。因為鳥類通常對人類接近保持警惕,建議攝影愛好者在觀察時保持距離,再逐漸拉近距離,同時留意不要驚擾到它們。唯有尊重鳥類的生存空間,避免干擾其自然行為,才能的捕捉到真正美麗的瞬間。

從工研院科技到鳥類攝影,王人謙展現了生活軸轉的智慧,他的故事不僅是兩個領域的交織,更是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。他在工研院多年的科技創新和對綠能的貢獻,奠定了他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;退休後投身於鳥類攝影,也反映了他對美好生活的追求。期待王人謙在未來的人生旅程中,繼續用鏡頭捕捉自然之美,展現令人讚嘆的影像魅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