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偏鄉地區的資源相對匱乏,尤其像蘭嶼這樣的離島,經常面臨交通困難、經費不足的雙重挑戰,若能挖掘在地特色、串連人才,就有機會透過地方創生來振興當地產業。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長年積極推動科技公益專案,整合核心科技研發成果、科技知識、企業志工的能量,達到善盡企業社會責任、關懷弱勢族群的目標。
「有一次我坐火車到台東,聽到一位女士在講電話,她似乎在推動一些公益相關的工作,一問才知道她住在蘭嶼,還說要介紹蘭恩基金會的執行長給我認識!」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秘書長賴志紳說,團隊長期關注偏鄉發展,這次在火車上的意外邂逅,開啟了工研院與蘭嶼的深度合作。
工研院團隊協助蘭嶼部落居民開發本地資源,積極推動一系列公益科技計劃,不僅是科技與公益的融合,更是對地方的深刻探索。過去,團隊曾選用「海芙蓉」、「蔓荊」這兩類蘭嶼本土植物來製作防蚊液、舒緩按摩霜,在椰油、漁人、紅頭三個部落培育種子師資,導入水溶劑萃取技術,並指導居民處理原物料、送檢驗證其安全性,最後設計包裝、組裝銷售。這次經過另一波的篩選,團隊決定以蘭嶼原生種的「鐵炮百合」來開發防曬產品。「因為蘭嶼不是工業島嶼,不能過度導入設備,我們需要考慮後續的維護問題,也要先進行物種調查,確保原料充足,才能持續推進產品開發。」賴志紳強調,這樣的計畫不僅能協助蘭嶼地方創生,更可製造出友善環境的商品,減少海洋生態的負面影響。
「蘭嶼的條件非常艱難,比如風力太強、海浪過大會限制船隻運行,再加上當地以觀光產業為主要經濟來源單一,如果發生了颱風這類天災,就容易讓蘭嶼成為一座孤島。」2023年,小犬颱風重創蘭嶼,慈濟勘災人員發現該地區急需乾淨水源,於是工研院與慈濟將合作開發的UVC淨水設備送往蘭嶼,每天可製水7.2公噸,滿足2400人飲用需求。如今,蘭嶼的復原工作仍在進行,「我們正在設法加快腳步!」賴志紳表示,除了計劃將堪用的電腦送往蘭嶼,也要持續探索當地特有物種,導入發酵技術來開發更多產品,藉以振興地方產業,對於蘭嶼人生活更帶來實際的幫助。
工研院發揮技術專業,致力於挖掘在地特色、串聯資源,完美體現了科技與公益的結合,以及對地方創生的深度關懷。展望未來,工研院將繼續致力於用科技保護環境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,為更多的偏鄉地區帶來福音,幫助經濟復甦,持續點亮偏鄉希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