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-11_周承志_帶領孩子感受溫室效應現象,實作有趣的綠能科技!

你知道如何透過實驗重現全球暖化現象嗎?只要利用檸檬酸、小蘇打粉、透明寶特瓶等材料,製作出一個二氧化碳比濃度高的實驗組,再製作一般空氣濃度的對照組,將兩個寶特瓶一起放在陽光下曝曬,記錄兩組的溫升變化,就能簡單呈現二氧化碳與全球暖化的關係——這,就是工研院綠能所為國小學童精心設計的教案。

「再生能源這個議題現在很熱門,但是我剛來到綠能所的時候,其實它對大眾來說還是很陌生的領域。」工研院綠能所專案經理周承志指出,綠能所長期擔任政府能源智庫,協助擬定各項能源政策議題,也肩負著正確能源觀念的普及重任。十多年前他來到工研院服務時,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才剛頒定,許多再生能源推動政策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但多數人都不清楚何謂再生能源,相關知識急待推廣。因此,他在綠能所的第一項任務,就是協助再生能源資訊的轉譯,不僅服務企業,也將知識帶進校園。

周承志分享,綠能所推出的「再生能源小學堂」課程由所內綠能專家親自授課,透過互動式教學幫助學童認識再生能源、瞭解台灣使用能源的現況。「我們就像Google翻譯,持續把綠能科技的知識轉譯分享給孩子,讓綠能科技不再有距離感,而是更加貼近生活。」課程融入的DIY實作體驗,也強調讓孩子體驗動手組裝的樂趣,不但獲得知識,更能理解愛護環境、珍惜自然資源的重要性。

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綠能相關知識,綠能所團隊可說是下足了苦工。「因為我們要把科學原理轉換成小朋友聽得懂的概念,讓他們就實際操作、親身體驗。」周承志分享,由於離島、偏鄉地區的教學資源預算有限,團隊特別設計「海洋波波塔」的DIY教案,不僅材料準備容易,成本也相對低廉,只要利用竹筷、保麗龍球、漆包線、磁鐵等常見材料,學童就能組合出一台可發電的小型波浪發電機。

「雖然成品看起來就像是個小玩具,但我們發現國小學童真的可以理解科學原理,還能自己做出一個發電設備,這讓我非常感動,是我身為工研人非常重要的貢獻!」周承志指出,「海洋波波塔」取材自生活中常見的材料,孩子們可透過親手實作體驗綠能科技,當知識深刻內化,學習成效自然顯著。不僅如此,相關內容獲得工研院公益委員會的支持,同時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科技領域之課程綱要,成為工研院綠能科學教育推廣的教學教案,並無償提供給學校老師自由運用,進一步提升知識擴散的效益。

工研院是技術和產業之間的橋樑,也肩負著推廣知識的重任。除了持續推廣再生能教育,綠能所也將ESG落實原則、減碳路徑、綠電技術整合成完整的系統化資訊,提供給國內企業,積極輔導台灣企業提高綠電導入,並開設培訓課程,帶領人才進入綠能領域,活絡產業熱度。展望未來,相信淨零碳排、永續經營不只是空泛的口號,而是一項需要身體力行,用心守護家園的全民運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