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-2 能資所張寶堂,用26年走出全台灣100多座溫泉

一開始,能資所只是為了替開礦找出台灣的替代能源,也就是地熱資源,因此要找能上山下海的探勘人員。沒想到因為親自面試阿寶的副所長李文忠說他適合跑野外一句話,讓張寶堂一路走了26年。從民國65年的冬季開始,每次出差一兩個星期,張寶堂丟下當時新婚的太太,身上帶著一張地質圖,太太親手準備的冬天衣服和食物,包括一顆高麗菜、兩斤「三層肉」(這也是客家人習慣吃的鹽水豬肉),還有可以幫食物防腐的味僧湯和紅糖,就隻身帶著幾個熟諳台灣山路的原住民輕裝上路了。在台灣的湍急河水間飛巖走壁,喝溫泉、吃野蜜,從大屯山沿著中央山脈,還隔海跨到綠島上,一路溯溪探尋溫泉的蹤跡。當張寶堂發現他生平第一個溫泉時,也不管水質的酸鹼,就興奮地脫得精光,縱身跳入溫泉,但是一想到家中新婚的妻子,又不免在山林間大唱雙人枕頭。

由於能資所老早就在國內這波泡湯休閒風潮興起前,陸續完成了危機重重的地熱探勘工作,因此對於帶動台灣溫泉市場的興起感到老神在在。不過,這個過程還是讓他們感到欣慰。

能資所主任劉進金表示,台灣在60年代面臨能源危機關卡時,就選定了地熱發電發展前瞻技術,能資所從54年開始推展,雖然成為地熱探勘研究的濫觴,但是到今天近四十年,溫泉產業才鹹魚翻身。

政府推動溫泉觀光產業,從四年前開始編列40億台幣,打算整建其中18處的溫泉示範區。最近更進一步傳來讓溫泉業者振奮的消息,就是立法院通過溫泉法,將立法兼顧溫泉的保育管理及開發,讓溫泉產業正式成為建構綠色矽島的重要一環。不過,不管未來的溫泉市場行情如何,「溫泉經理」張寶堂強調,他還是會繼續走向山林的。 ﹝謝美芳採訪報導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