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-2 林忠誠:致力研發「立即有成效的材料」

荷蘭DSM公司與德國巴斯夫(BASF)所研究的生質材料,是把生質原物料轉化成化學品,再把它做成塑膠材料或是民生用途的材料,讓民眾可以使用到「由生質來源轉化出的產品」。而工研院的「非糧生質衣康酸彈性體」研究,也是利用糧食以外的原料,生產塑膠的材料──衣康酸。

「非糧生質衣康酸彈性體」的應用範圍很廣,從彈性纖維、電線披覆材、汽車油管或配件等。也因此,國內廠商對於衣康酸的需求與產量都很明確。在這種情況下,林忠誠首先面對的挑戰,就是供應量的問題。

林忠誠坦言,臺灣產業做材料開發的首要考量是成本,成本決定產品生命能否有效延續。

研發衣康酸需要跨領域團隊合作進行,早期常遇到後端研發認為前端沒辦法放大產量,導致後端無原料可用,前端認為後端還沒找到使用廠商,不需急著解決產量問題。

工研院副所長王先知帶領三個各有專精的團隊,乾脆分發任務,前中後端各自努力,「不要想著等別人解決什麼問題後自己再努力」。

林忠誠分配到的任務,是將現有的先期技術與企業合作,進而反過來督促研發端讓技術更成熟,目前台灣國喬公司、中油公司、立麗公司已在合作廠商之列。

但工研院的目標不僅如此,林忠誠分享團隊願景是打造上中下游廠商各自需要的技術,再將技術轉移至業界,建立完整供應鏈。他們一方面要找到更多衣康酸可應用的產品,一方面打算找廠商合作,成立相關企業。工研院雙管齊下,要為台灣打造生質材料的新商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