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-12 交大電工系教授兼奈米中心主任崔秉鉞用使命感譜寫精采人生

崔秉鉞首先提到,自己思索著次微米計畫對國家產業應該很有幫助,基於使命感便走進了工研院。後來,當國防役六年結束時,崔秉鉞開始認真思考人生的下一步,如何能讓自己的決定發揮更大的價值?崔秉鉞說:「進哪一家公司並沒有很大的差別,乾脆回學校去培養一批有態度,有足夠專業知識的學生,讓他們有的到A公司,有的到B公司,有的到C公司去。」

儘管從事教職的所得,可能遠低於在科技公司的薪資,依舊阻擋不了崔秉鉞當老師的決心。崔秉鉞說:「人一生追求的,不是名就是利。對我來說,名比利重要。」

把「名」看得很重的崔秉鉞,卻在回到校園前就已「惡名昭彰」,交大學弟妹都知道有一個很嚴格的學長回來了。對研究品質要求完美的他,雖然平常平易近人,一旦要求學生的課業馬上變了樣。崔秉鉞說:「我們做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到底真相是什麼,絕對不能在任何一個環節上輕易的放他過去,然後我用的研究方法、過程,所有用到的實驗變數控制,這些都是正確的,當這些全部都正確的時候,那出來的結果是什麼,我們就相信他是什麼。」

崔秉鉞就像天生就是吃老師這行飯的,在回交大任教第一年所收的第一位學生,非電子電機科系學歷,對半導體元件、積體電路領域完全沒有基礎;但崔秉鉞就是有本事辦法讓這個門外漢,一路讀到博士班,畢業後還到美國半導體研發聯盟SEMATECH工作。崔秉鉞說:「很欣慰啦,因為從我收他當學生到現在大概十一年了,十一年間看到一個對半導體完全不懂的人,轉變成一個開始能夠在這個領域中悠遊自在的研究學者,然後看到他在國外的競爭環境中,在國際上持續有很好的表現出來,這真的是非常欣慰的事情。」

在大學管「大孩子」樂在其中,自從自己的小孩上了小學,崔秉鉞開始關注「小孩子」的事。積極參與學校的事務,擔任班級家長代表,參與家長會。而「如何能為下一代做一些有意義的事?」的使命感又在崔秉鉞心中悄悄萌芽了。崔秉鉞說:「有一年我看到玻璃工藝館招待尖石的某一所小學的小學生看展覽。我看到那個報導以後真的嚇一跳。為什麼小朋友看博物館會變成新聞呢?那難道這些小朋友去看博物館是很難得的事情嗎?才開始注意到說,喔!原來真的有一些偏遠地區的中小學,他們離都會區真的距離很遠。」

憑著熱血沸騰開始研擬到偏遠部落去幫助孩子陪讀的計劃,從有念頭到有行動中間隔了好幾年,而驅使崔秉鉞踏出第一步的動力,竟是前行政院孫運璿院長過世。崔秉鉞說:「因為工研院是我畢業後第一個工作。如果沒有科學園區、沒有IC產業,我現在也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呀!這一切都要回歸當年孫院長在當經濟部長的時候所做的決斷。」

崔秉鉞這位飲水思源的工研人,以實際的教育行動幫助弱勢族群從根本來改變他們的未來。他的「使命感」樂章將繼續激越悠揚的傳送到新竹尖石的各個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