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-12 找到自己的價值,走自己的路

一直擔任人資工作的蘇立瑩,比較在工研院及產業界,說兩者就HR的工作本質而言其實是一樣的,只是人員的素質與工作型態不太一樣。工研院以RD研究為主,所以比較多研發人才,在產業界就含括製造人才,這兩種人才的思考邏輯不太一樣。除了對應人員不同,就HR的工作本質沒有改變。但是在工研院擔任人資工作對蘇立瑩而言充滿挑戰,因為工研人都非常聰明,所以每當自以為制定了一套很棒的制度,結果推出後就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,但是他們的立論還不錯,真的很聰明,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制度。蘇立瑩說這是她最感謝工研院的地方,當HR制定制度後,如果有不同的聲音,其實就是吃大補丸、功力增進的時候,因為可以從不同的面向來思考制度的嚴謹性。

在蘇立瑩的職涯裡,除了HR外,也曾被指派跨領域的工作。跨領域是否會與專業不符,蘇立瑩認為很多事物的本質都是一樣的。譬如說,跨到公關,採購或是行政,都是需要大量的溝通,溝通的本質相同而專業度是可以學習的。有人質疑,若不是從業務成長上來,怎麼能夠瞭解帶領業務?蘇立瑩認為作為主管有利之處就是,可以問同仁,為什麼這樣?為什麼那樣?可以很快的進入狀況。所以常常會告訴同仁:「你跟我講的東西,我沒有感覺。」意思是要感動人,例如接新工作,蘇立瑩會到基層去瞭解,有感覺後才能夠做出一個好決策。

面試是人資工作中重要的一環,關於受面試者的條件,蘇立瑩認為專業固然重要,意願跟態度更重要。現在常提及的職能模式:KSA model,就是知識、技巧、態度行為三個面向。其中態度行為是蘇立瑩更看中的部份,因為專業可以被培養,而態度行為有很大的部份是在人格特質部份。

人才需要培育的能力很多如:專業力、問題的解決力、國際觀等等,蘇立瑩則特別提出移動力,移動力也包括語言能力和文化適應力。他說現在如果要談國際觀,絕對不會沒有到過國外就會有國際觀,要真的在其他的文化裡浸泡過,才能養成觀點。因此她會很在意同仁是否有接受工作輪調或外派的意願,而語言能力也因此被看重。另外幽默感應該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,所以如果有幽默感,在與他人互動上是加分的。最後,她鼓勵年輕人要勇敢的去接受不一樣文化的刺激。

其實新竹有許多工作機會,但是蘇立瑩喜歡接受挑戰,她說一直在北部工作,很想看看南部與北部人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,因此到台南接受奇美的工作。蘇立瑩說到這樣的年紀其實已經不太需要一個職務、或一份薪水,純粹是這個工作有挑戰性,有成長的機會。她回憶第一天上任正好是聖誕夜,下班時已經七、八點,回到宿舍,突然一陣悲從中來,覺得自己為何離家那麼遠,住一個小小的宿舍房間,看一個小小的電視,很想隔天就提背包走人。不過有一個很強的信念說服她:回想當時接受工作目的是什麼,為何作這樣的決定。既然已經不是不成熟的小孩子,這個決定也花過心思,就應該要持續做下去才對。所以她現在非常享受在台南的生活,非常喜歡奇美電的主管們,因為他們以信任、授權原則,給同仁很大的舞台。蘇立瑩家在新竹,工作在台南,單身上任。她說這需要另一半的支持,目前小孩長大了,如果她不陪在身邊也還可以,而且也希望培養孩子比較獨立的能力,有助於未來接受更大的挑戰,更寬廣的世界,等於預作準備。

人家說,人資是閱人無數,蘇立瑩數十年來看過無數職涯例子。對於人,蘇立瑩認為把握當下非常重要---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,都是心無旁鶩的,沉浸在當下的喜悅當中。她非常喜歡現在的自己,能夠把握當下,能夠放下很多別人的看待,最重要的是回歸到本質:自己快樂嗎?人生是自己的,只有自己可以讓人生更豐富快樂,如果在意別人的看待,會讓自己活得很辛苦。現在的她不會把他人的批評或是稱讚,讓自己難過很久,或是高興很久。重點是要過什麼樣的人生?什麼會讓自己快樂?什麼是永遠要的價值?他人真的都是身邊的一些過客而已,真的不用太在意。

如果在一個框架裡面走太久,通常會僵化掉,蘇立瑩一直都在嘗試新的東西,並且不讓他人的眼光影響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