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-7 人才貢獻多,對產業發展造成巨大影響

就光學領域而言,日本的技術層次較高於台灣,而台灣則是在整合方面比較精準。日本五鈴精工硝子優勢在於基礎技術,例如玻璃基礎技術、玻璃模造技術。但在台灣,因為資訊產業帶動下,應用技術是台灣的專長。所以由台灣五鈴光學將產品應用化找出利基市場,把運用的解決方案找出來,讓整個集團有新的產品與服務機會。

郝祖德表示在工研院期間,規劃方面的學習訓練非常多,在工研院工作五年累積的寶貴經驗,使他現在可以運用在五鈴光學的技術和管理上,可以說除了從大學到研究所給的訓練以外,在產業界能有所作為,工研院扮演培育的角色對自已幫助最大!首先是讓自已的技術歷練跟產業界的技術更貼近了!其次,更重要的是工研院所給我的訓練,不只是技術的訓練,還有視野的訓練,從智慧財產權,到公司的經營。對人才培育,工研院總是不遺餘力地努力。

如何看待工研院對整個產業的貢獻?郝祖德有一個更持平的觀點!他說:在科技產業上求進步,必須要有更多尖端的特別的專利技術支撐,所以我們檢視工研院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量化,有多少專利、有多少技術產出,但是工研院對國家的貢獻,不能單憑有形的專利數量,培育人才方面的無形貢獻其實更大。工研人對產業發展造成影響之巨無可計量,如果我們計算從工研院產出多少研發主管,就可窺其一斑,這是工研院對國家及產業非常重要的的貢獻。那些量化的產出是很重要,但那只是一個過程一個痕跡,凡努力必留下痕跡就是這個意思了。而離開工研院之後,所散播出來的影響才是更深遠更重要!

在技術上有留下許多的影響,那在經營管理上又留下什麼影響?

郝祖德說工研院是一個很大的組織,大概有5、6仟人,算是規模不小的研發機構,內部勢必做很多分工,每個人都是一個小螺絲釘,很難去看到工研院的全貌!如今離開工研院,再回顧當時的工作情形,一點一滴的在職訓練,從每天的實驗室工作、整理技術報告、產業推廣運用…等,整個歷練過程,幾乎就是今之企業內所作的一樣。尤其是公司要生存就是要有獲利,不是只做研發!公司規模大,可以各司其職,如果規模小的話,就要一個人當兩個人用了!這就是工研院會要求工程師或研究員也要去作產業推廣的用心安排。希望在職的工作一定要珍惜參與計畫的機會,當下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因為計畫執行都是很好的訓練,所以工研院所給予的歷練是很有幫助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