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-4 華文數位化的幕後推手,陳如薇克服身障力爭上游

把優美的中文字輸入電腦,現在可以透過各種文字輸入法。但在二十幾年前,文件處理還是人工作業的年代,如果可以直接讓電腦讀得懂手寫與印刷的中文字,不管你寫的字是什麼樣子,電腦一樣看得懂;一本幾萬個字的書,幾分鐘快速建檔;這樣的文字識別技術,二十多年前工研院已經在做,當時年輕的陳如薇,正在創造中文電腦化的全新世代。

要讓電腦讀得懂各種字體,第一步要建立龐大的字體樣本資料庫,陳如薇與研究小組把研究室當自己的家,從全國書店蒐集而來的數萬筆字體樣本中,歸納出五千四百零一個中文常用字體。在那個電腦CPU還是8086的年代,整理中文字庫是一件浩大的工程。陳如薇與夥伴們每天泡在堆滿磁帶的研究室中,就算三更半夜,研究室電話隨時會傳來其他人的突發奇想與關懷慰問。無數個夜晚,陳如薇就這麼柱著柺杖,一步步往返研究室與宿舍之間,十年如一日。只憑著一股年輕的傻勁,把大好青春奉獻在一般女孩子望之怯步的研究室裡。

陳如薇的辛苦有了代價,電腦文字識別系統的開發,深受廠商與業界歡迎,每發表一種版本,總有一堆人搶著要。面對外界高薪的挖角,她還是眷戀穩定的研究工作。這項創新技術的成功,只是陳如薇人生中的一個里程碑。提起當年這項開創中文電腦化的全新技術,陳如薇如數家珍。(進話帶T48 00’05-00’31 T49 00’29,T46 00’54)

投身科技界三十年,回顧工研院二十個年頭紮實的研究足跡,陳如薇懂得如何在研究單位與實際市場需求的落差當中,尋找平衡點。現在的她投入網路與通訊的領域,將過去所學,用資訊工程統整起來。(進話帶T59 00’12,T59 01’49)

陳如薇三歲時受到小兒麻痺病毒感染,行動的不便讓她面對更多生命中的取捨。她放棄建築師的夢想,改唸電子工程,成了全班唯一的女生。她不能提行李,因此無法獨自出國,即使她的工作需要出差,即便她在讀遍萬卷書後,渴望能夠行萬里路。但因為從小認清自我的限制,好強的她總在上帝關上門以後,自己開啟另一扇窗。(進話帶T58 00’05-01’26 ,T60 00’01-01’26)

陳如薇能有今日的成就,歸功於母親的愛與社會的包容。

她的醫生外公放棄了她,但母親的雙手還是擁抱著她四處奔走求醫。陳如薇終於在屏東基督教醫院找到了希望,為她開刀的是來自挪威的畢嘉士醫師,也是四十四年前為台灣引進沙賓小兒麻痺疫苗的偉大使者。復健的路艱苦而漫長,但是只要有人對她還懷抱希望,她就沒有放棄自己的權利。(進話帶T61 00’03,T63 00’01)

陳如薇的心中總有一把火,支持她走過生命最幽暗的絕境。她相信自助而後人助,而她的細心與勇氣,為她贏得上司與師長的肯定。即使在別人眼中,她的生命帶著遺憾與無奈,然而,這位永遠不服輸的科技人已經成就了許多不可能的任務。(進話帶T64 00’0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