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-11 看山還是山的心境

張平當初在研究微機電麥克風的時候,市場已經看到這個趨勢了。那時候羅技--就是最早研發出微機電麥克風的廠商,已經開始在分析產品,換言之羅技將會開始取代國內麥克風廠商。而國內的廠商也都認為應該要進入新市場。那時候在技術上,工研院方面已經做了一些研究和突破,可以到產業裡應用,當時張平所屬研發團隊正好有一個技轉的案子,讓他們有機會為產業的需要作實際之用。

1992年的時候張平進入工研院的量測中心,在量測中心工作了幾年之後到產業發展,那時候是自己創業,後來擔任專業經理人,然後再回到工研院,這一路,其實已經走過所有工研院想要到產業闖蕩,或者是在產業裡面羨慕在研究機構工作的兩種路程。

張平說當初在量測中心,希望能夠扶持台灣的儀器產業。但是那時候對產業毫無概念,只有技術,不瞭解商業模式,或是市場運作,其實都蠻天真的。所以才會年輕不懂事,跑出來創業。多半如果擁有技術,又認為這項技術可以成為產業,或是為自己的事業加分,通常都會選擇創業。可是一旦創業,才發現真正難搞的是人,真正難找的是錢,技術反而是最好克服的一點。但是在產業裡面,又會覺得技術是比較難取得的。在創業受挫後,張平選擇擔任專業經理人,擔任專業經理人比創業好,因為不需要擔心錢的問題,每一件事情都有專人去負責,感覺真好!然而在一個公司裡面,必須要對公司的員工還有股東負責,必須要隨時關注在同業的動態和公司經濟規模等問題。張平說他比較喜歡做夢,一直在找機會實現許多想法,所以會希望換個跑道,到比較寬廣的地方去工作。工研院在台灣來講,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了。於是他回到工研院。

在研究單位,好像沒有實際操練過,就沒有機會去驗證自己所想;在產業中,可以實際用兵,可是又必須被鎖在那個利潤區,會被框住。張平表示在產業裡面要能夠做到一定的水準,才能夠談差異化;回到工研院,當然會追求所謂的技術卓越,但是一些basic的事情要先做的對、做的好,然後才能談差異化,或者是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。其實這都是要有一定的base,像做研究也是一樣。

現在微系統中心是在工研院的南分院,整個南分院就是用熱情的心態去看事情,勇於面對挑戰;像運動會之類,大家都很積極,有一家人的感覺,這是南分院感覺上跟新竹比較不一樣的地方。

張博士建議學習科技類的年輕人,在思考出路的時候:要選擇作自己有興趣的事情,有興趣的事情就會投入無限熱誠,就容易成功。工研院的工作適合某一種形象的人----對實用的技術很有興趣,有一些夢,希望接觸廣泛,對於新的事物很有興趣,工研院會是蠻好的選擇。如果想要賺錢,或是走純學術的話,其實工研院不見得是適合的地方。也就是說,對於技術或是技術的應用很有興趣,那工研院是首選。工研院比較貼近市場,而且有很多的機會去瞭解新的產業發產,以及技術需求。如果想要找一群,對研發工作有熱愛,又對技術轉移、協助產業的發展,有非常大的熱情,在工研院肯定能夠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