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-10 深藏不露的機械高手

彭毓瑩表示,車子一般會歸納成:動力、底盤、電子、電裝與車體,當往智慧車輛技術開發時,其實有一部分是實現在引擎上面。譬如說,現在的引擎,只要踏下油門,就可以輸出一個適當的動力,馬上反應出使用者希望他做什麼樣的表現,其實這樣的功能,在引擎管理系統上已經做了相當程度的智慧化。另外,在所謂車輛電子與車輛安全部分,目前工研院也有多位工程師研發所謂車輛警示技術,例如開車的時候,若是忘了打方向燈就逕恣換車道,這個時候車子的系統會給予警告,告知未打方向燈就轉彎,對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險。

彭毓瑩先生以研究超高黏度液體直噴技術,獲得96年工研院傑出研究獎。直觀名稱包含了幾個關鍵字,一個是超高黏度,第二個是直噴,超高黏度又叫做糊狀物,就像糨糊,或是蛋糕上的奶油,要將它變成很小的顆粒噴出去,需要很多技術去克服。這項技術是日本的工業界訂製的,由於日本工業的規格門檻非常嚴格,若要開發一個新的技術規格,難度相當高。彭毓瑩之所以得獎,一個是技術的難度高,除此之外,這些獎還有許多的評比標準,包括他的挑戰度、達成度,以及世界級的地位。世界級的地位包括這個技術的創新程度,還有在世界上的可見度,這些都是獎項評比標準。

工研人常有這樣的精神,就是投入一件事之後,幾乎就是埋首其中。彭毓瑩在工研院服務即將屆滿25年,當初進入工研院並非計畫中之事,而是剛好看到報紙徵人,就去應徵,也不清楚自己應考的是哪一組,只知是與機械相關。這是彭毓瑩的第一份工作,直至今日,而且一直都在機械所,沒有轉換過單位。彭毓瑩說,職場轉換牽涉個人跟整個公司的營運,以及個人的理想。在研究方面,工研院機械所提供一個很好的環境,有許多專案可以挑戰,自己也跟著成長,因為本身的興趣,同時也受到同仁跟長官的幫助,所以第一份工作就持續至今。

面對研發對象是一個生冷的機器,在機械所做研究其實是孤單的,唯有以興趣的強度來支撐,才可能經常接受挑戰,將問題解決,而興趣也是彭毓瑩一直樂此不疲的動力。

一般的工程師,尤其是資深研發人員,處理過成熟的技術或者是被重視的高端技術,多少希望能夠創業,藉此造福社會。彭毓瑩認為,創業不單是技術問題,也牽涉到一些個人特質,還有整個市場考量。或許是個性關係,到目前為止,彭毓瑩沒有創業的想法。不過他倒是很希望自己的技術被產業使用。其實大部分的工研人都有這樣的期許---成事不必在我,執行到相當程度,就轉換方向發展別的研究,如此可以累積經驗,產生樂趣;對產業,可享有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。所以,創業這部分,應該因人而異。

彭毓瑩在研發的工作上走了25年,但截至目前,他並未想過是否要鼓勵他人走這條路,因為每個人的興趣和基本能力不同,更何況行行出狀元。不過,若是有後輩想進入工研院,彭毓瑩建議:一定要符合即將進入職場所需要的專長能力。工研院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責任制,可能24小時都在工作,所以可能連睡覺時也在工作。彭毓瑩說曾經有一陣子他就有這樣的情況,作夢的時候都還在做研究。但是這得看是否投入,是否有樂趣,不然會以為是作噩夢。

25年的職涯,給彭毓瑩的訓練是只要有機會就要解決手上的問題,所以連作夢都可以解決問題,這就是清楚自己的生涯規畫,並且享受選擇的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