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-8 工研院催生華聯,要為台灣生技找下一個台積電

工研院副院長兼生醫中心主任李鍾熙指出,和全世界生技廠動輒上百上千件的IP專利網比較,工研院在生技晶片、分子檢測等技術上,也不過累積了70幾項的專利,因此工研院推出了IP策略組合,協助國內業界走出其他業者過去習慣單打獨鬥開發IP的模式,在全球繁複的IP網絡中,找到自己的定位點。華聯帶著工研院一小部份技術和9位種子部隊,以及大家的期待,把自己一起定位在工研院53館開放實驗室,兩間合起來20坪大的辦公室門面雖小,但是華聯終究為國人夢想的起飛,裝上了一隻翅膀。另外缺少的一隻翅膀,則是要等到全球生物晶片市場整個動起來。

華聯總經理邱創汎表示,全球生技晶片市場從民國79年崛起,在85年時躍居成長高峰,許多規模不大的生技廠,其實都委身在歐美大廠林立的辦公室角落而名不見經傳。不過全球產量卻在十年內,由年產1萬片快速成長到100萬片,成長前景可以預見得到。邱創汎說,台灣生物晶片廠開始投入的時間雖然晚了歐美8年,但是靠著台灣資訊電子和光電龐大的製造優勢,仍然可以縮短新產品量產的時程,大幅拉近與歐美大廠的差距。原因是,台灣的生技人才、製造優勢、股匯市的流動資金以及最難爭取到的市場投資信心等因素,在華聯竟然通通到位,等市場一起來,他們的應變機制隨時可以啟動。

華聯在今年9月,即將成立滿一週年,邱創汎從工研院一路進入華聯,催生蘊育著baby的成長,目前已經開發建立15項以上專利,年底前還會帶著全球第一台由華聯自己設計開發和組裝的生產機台,進駐竹科廠區承租的鈺創科技大樓,明年試產出第一批高密度基因晶片產品,同年六月進行投產,預計年產量可以達到5萬片,華聯的目標是挑戰全球領導廠商Affy Matrix和安捷倫在全球一半的市佔率。

與台灣過去積體電路大廠的發展史做比較,包括難度最高的初期產業聚落成形等問題,華聯要走向未來的成功,實在有太多地方還需要好好打拼。邱創汎從清大化工所畢業,進入工研院後,曾經負笈前往美國普渡拿回博士學位。他在華聯的斗室裡,並不是不曉得生技產業的高投資風險,而是用信心看到了立足在台灣的生物晶片產業未來10年和15年的願景,因此願意日以繼夜付出,打造華聯和台灣下一世代產業的夢想。

面對來自各界的期待和可能的懷疑聲浪,邱創汎的壓力並不小,他請大家給他們時間去證明。今年45歲,這位CEO看起來卻30歲不到,邱創汎說,當別人在背後叫你「歐吉桑」的時候,別懷疑,他就是在叫你。當然,一般人還是比較相信,邱創汎在壯年時期,丟下工研院給他的大大小小獎座跑去創業,這股幹勁和沉穩內殮,才是邱創汎把工作和生活結合的熱情和動力來源。這個特質,不禁讓人連想起二,三十年前,第一批為台灣高科技打拼的工研人,在邱創汎和他的同事身上,也看到了這種成功的性格。 ﹝謝美芳採訪報導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