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-5 工研院是台灣高科技人才寶庫

以平民院長身份,最近(2003年7月)清大名譽博士學位的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,在1976年時,和現任華邦總經理章青駒在美國共同接受游說,隔天一早,就回工研院報到。根據工研院前任董事長孫震的說法,竹東中興院區現在是小有規模了,但在當時連找都不好找,史欽泰和章青駒竟然會願意回來,而且當時有誰會想到,接下來的三十年,台灣高科技界人才會從這個小山丘上源源不竭誕生?孫震認為,像史欽泰、胡定華、章青駒、楊丁元、曾繁城、張忠謀、曹興誠等人,都具有人才吸附的效應。

史欽泰在孫震眼中,是個不善辭令的淳樸科學家,在工研院工作了27年,即使有過機會異動,史欽泰仍然不為所動。因此孫震對於工研人世代交替,前仆後繼投身到國內產業界的傳奇故事,堅持要以院友身份,不斷地講下去,讓大家知道,高科技成果背後的團隊付出,並不是他原先以經濟學家所認知的,只是一個套用在經濟發展方程式演算裏的一堆數據而已。孫震認為,工研人在現階段知識經濟發展中,扮演的是不能缺席的角色,而推動工研人產出的動力,則是創新、誠信與分享。

尤其面臨鄰近的南韓三星,以電子資訊大廠凌駕全球產業,台灣創造的代工王國,正思以垂直整合趨勢迎戰全球半導體發展之際,史欽泰表示,工研院正大力培訓知識經濟人才,協助台灣產業迎向未來更艱鉅的挑戰。

因為全球產業正進入微利競爭時代,目前負責編撰工研院30年發展院史的總編輯吳淑敏表示,工研院有99%,幾乎所有人力都集中在研發上,難免面臨來自多方的資訊壓力,因而阻礙了科技創意的爆發力。但是她認為,工研院工作吸引人之處,就在於整合科技和人文的應用面。

工研人開發高科技的動力來自於對社會的終極關懷,像工研院這種兼具科技和人文的工作環境和文化,或許正好解答了員工不跳槽的部份原因。 ﹝謝美芳採訪報導﹞